本鋼新聞
傳媒聚焦
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總工程師劉曉峰團隊:助推鋼鐵制造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
       “訂單像雪花一樣飄過來,咱們敢不敢接?交貨周期能不能保證?就看這次試驗了。”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冷軋總廠總工程師劉曉峰出差歸來,一下飛機就趕到第三冷軋廠,和團隊成員一起盯著酸軋機組。
       隨著新能源車對防撞性能要求越來越高,公司生產的1.3米寬、強度超1000兆帕超高強鋼成為“香餑餑”。與此同時,超高強鋼軋制壓力大,軋制過程中鋼帶更硬、更脆、更易斷,生產難度極大。
       “生產效率比3周前提高50%以上,順利實現批量化穩定生產!”監控畫面里,機組穩定運轉,大家一起松了口氣。
       從2023年產品研發試制,到2024年下半年實現小批量生產,再到今天,劉曉峰和團隊一次次調整優化試驗,數不清經歷過多少次這樣的通宵達旦——
       “前序來的原料硬度需要再均勻一些”“軋制壓力還得降低”……優化試驗越到后期,影響因素藏得越深。一次次生產試驗中,劉曉峰召集技術端、生產端、原料端人員,逐一記錄關鍵數據,排查可能問題。
       “產品批量化穩定生產意味著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、贏得市場。”在冷軋生產線上干了25年,劉曉峰見證著本鋼板材公司產品向更大寬幅、更高強度、更優品質的持續躍升——
       實現世界最寬幅2150毫米汽車板的高效穩定生產;研發熱鍍鋅產品表面質量穩定控制技術;解決冷軋熱沖壓成型高強度鋼穩定焊接難題……
       “技術研發升級,生產流程也得更智能。”參與過多次超高強鋼的優化試驗,第三冷軋廠作業區作業長顧忠帥很受鼓舞,“要推動第三冷軋廠集中控制中心二期盡早上線!”
       2023年9月,集中控制中心一期投入使用,顧忠帥感受到數字化轉型的甜頭:原本分布在4條生產線、28個點位的操作人員和控制功能,全都集中在一間屋內,通過大屏上的監控畫面、工藝參數等,能實時掌握生產線上的情況。這樣的數據協同共享,帶動產線勞動生產率提高65%,產品合格率提升10%,能源消耗降低30%。
       今年春節一過,顧忠帥便作為智能工廠推進組的成員投入到二期項目的開發中。
       切邊系統不穩定,是導致不良品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,返修不僅增加成本,還影響交貨周期,“返修1個鋼卷,成本就增加2000元。”
       瞄準這一痛點,顧忠帥和團隊開始開發“切邊系統預警功能”。
       來料寬度超過多少會導致切邊能力不足?如何根據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報警等級?報警后需要采取哪些控制措施……一套預警功能,涉及產線上的10余個核心控制點。為保證日常生產任務和智能工廠開發任務雙線并進,顧忠帥早上7點前到廠、晚上9點才離廠,幾乎每天如此。
       功夫不負有心人。今年4月,切邊系統預警功能上線,可提前150米至200米作出預警,成效立見:以前每天發生三四次的返修,現在不超過一次。
       “這只是大數據模型的一次小應用,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機器的智能決策控制。”顧忠帥和同事們干勁十足,“能為鋼鐵制造邁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出一份力,感覺很自豪!”
人民日報客戶端
2025-04-28